帅府,那是朝廷要求天道军遵守承诺即刻派出军队去西北对抗西夏军,以及南下助朝廷剿灭岐山贼寇的命令。 原来,从天道军完全占据京东路的这十天里,朝廷在西北又败了一场,再次丢了两州。而西军之所以抵挡不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西夏军此次进犯准备十分充足,打了西军一个措手不及。二是西军主力大将刘法投降了天道军,使得西军既少了一员大将,也骤然减少了五万大军,并且西军的骑军也由于缺少了刘法这员骑帅的指挥而方寸大乱,再无法像以前那样给西夏军带来极大的威胁。三是由于缺少童贯的指挥,童贯主持西北军务十几年,在西北诸军中威信无人可出其右,也唯有他能总领西北全局的战务,让西北诸军彼此通力配合。如今童贯不在,西北诸军群龙无首,无人能服众,各军各自为战,呼应全无,给了西夏军以可趁之机! 为了能缓解西北的不利局面,皇帝已下令派出使节去向西夏表达了停战和解的请求,谁料西夏这次似乎是认准了大宋的软肋,就是不接受和谈,摆明了要趁火打劫,狠狠的在西北大赚一次。 而在南方,童贯大军剿匪已有月余,与岐山贼寇互有胜负,从战局来见,童贯在短时间内绝对无法剿灭岐山贼寇,而随着时间越拖越久,对朝廷也就越不利,岐山贼寇占据的可是大宋的粮仓,一时半会还行,时间久了大宋的粮草就会出现问题。 皇帝与满朝文武急的都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想来想去,便将目光看向了京东路的天道军,你们不是说招安后就可以派军帮助我们对付西夏以及剿灭岐山贼寇吗?怎么还不动手? 而从朝廷发来的充斥着焦急、怀疑以及隐隐愤怒的旨意可以看出,朝廷目前已经处于了发疯的边缘,如果天道军再不履行承诺,他们就会认定天道军是在骗他们。 郑飞对朝廷的旨意迅速做出了回应,他将蔡攸请到统帅府对他说,“请监军向朝廷说明,我们天道军绝对会遵守此前的承诺,做好一个藩镇应尽的义务,很快就会派出军队参战。” 蔡攸对此自然欣喜异常,可还没等他致谢,郑飞接着道,“但是,朝廷要我们同时派军去西北和东南同时参战太不切实际,因为天道军没有那么多的兵力,我们现在虽然号称有十八万人,但这里面至少有一半是新兵,连武器都还没完全的配给充足,现在要他们上战场只能是去送死,同时我们也要留下充足的兵力以防……所以,我们只能答应朝廷派出一支军队,至于是上西北打西夏,还是下东南去打岐山军,由你们决定。” 蔡攸没想到郑飞会这么说,他犹豫了一下就问道,“那请问使相,这支军队能有多少人?” 郑飞伸出了三个手指头,“最多三万人,除此之外多一个人也不派,皇上若愿意我立刻就派人,若不愿意,那就只能……” 蔡攸明白郑飞所说的“只能”代表着什么,他立刻将这个情况向东京进行了回报,皇帝与大臣们都很生气,你天道军有十八万人,却只肯派三万人,你打发叫花子呢?但郑飞的“威胁”也让他们倍感胆寒,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再跟郑飞翻脸了,否则麻烦会更大! 好吧,三万就三万吧,大宋再一次妥协下来,但要把这三万人投入进哪个战场呢?大臣们各抒己见,赞同去西北和去东南的各占一半且都有充足的理由,皇帝也举棋不定。 这个时候赵良嗣上了一道密奏,他说,“相比西北的危急,东南的情况还不那么糟糕,童大人虽然还没平定东南,但也没让岐山贼寇再蚕食我大宋土地,所以应该把这三万人投入进西北战场。这样做除了有利于西北的战局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西夏人的战斗力更强,让这三万人去跟西夏人打,岂不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可以消耗天道军实力的机会?” 最后一句话让皇帝怦然心动,当初梁山贼寇提出做藩镇的条件,满朝皆是一片反对之声,而他劝服满朝文武的一个理由就是正好可以借西北、东南战事的机会消耗梁山贼寇的实力。而赵良嗣今天的话正应了这一目的,东南的贼寇再强也不过是一群乱民,但西夏人不一样,他们派出的都是精锐夏虏,各个强悍无比,让天道军跟他们打,岂不正好是两强相遇两败俱伤的结果? 皇帝拿定了主意,当即下旨,命天道军三万人马急速赶往西北,抗击西夏! 541,赎罪(1) 皇帝的决定本在赵良嗣的意料之中,他有信心相信那绝对是一个让皇帝无法拒绝的理由,但等到派天道军去西北的最终的旨意发出,他还是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此刻他的这般表现若落在皇帝和满朝文武任何一个人的眼中,只怕都会觉得赵良嗣肯定是跟天道军有着莫大的仇恨,否则他又为何要极力促成将天道军派去敌人更强大、战斗更激烈的西北呢?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真正的原因只有赵良嗣一M.020mAgaZiNE.CoM